泰安心理咨询|从绘画过程中寻找激励孩子的正确方法

  泰安心理咨询|从绘画过程中寻找激励孩子的正确方法,“你看表姐表哥考到了这么好的学校,你要加油努力呀!”如此的话语常常会从家长们的嘴里蹦出来。而近几年,关于“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比较和激励的方式对孩子心理带来的影响也成为了心理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泰安心理咨询|从绘画过程中寻找激励孩子的正确方法

  我在临床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听到很多孩子如此这般描述父母的言辞,孩子们也会分享听到类似比较的话语时的感受和应对方式。孩子们会感受到受伤、委屈、沮丧、挫败、不满、生气或者是愤怒等等。而孩子们的应对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譬如有无动于衷没有反应的、有消极学习被动抵抗的、有更加内向自卑退缩不前的,甚至会有用美国总统来与自己家长比较的方式以牙还牙反击家长的……

  显然,这样的“比较”并不能有效激励孩子,那到底什么才是激励孩子内心学习的动力呢?

  在一次咨询的过程中,一位擅长画画的中学生跟我分享了她对“比较”的见解。她告诉我:“学画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在不断被比较的过程。我们会选择大佬的画去临摹,在模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去模仿、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把自己的画和大佬的画摆在一起去比较,看还有哪些画得不够好的地方,再去改进和提升,当终于有一天,自己的画达到并超过了此大佬的画时,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再去找一位更厉害大佬的画临摹和学习。这样的比较会让我们的画画得更好。”

  中学生独到的见解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理解之门,仿佛有一束光照进了心房。原来,对孩子来说,“比较”还具备如此正能量和积极的影响。

  那后者的“比较”与前者有什么不同呢?后者“比较”中这些积极的影响在孩子内心发生的心理学机制可能是什么呢?我努力地思索,翻阅专业书籍,试图去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

  自体心理学家海兹•科胡特说:“展示性自我是孩童自恋自体的正常感受经验”。孩童渴望被称赞,然而自恋自体的理想内容却又是夸大的幻想。据科胡特的说法,夸大的幻想最后导致健康或生病是由它如何被整合进入自我的现实目的来决定。假如“早期关于力量与伟大的自恋幻想没有被突然过早的、创伤性的挫折经验所击败,而是逐渐整合进入现实取向的自我结构中”,那么自我就能适度地运用这个力量;而夸大终于能被整合于自我,带着自信,健康地享受活动与成就。

  想成为画家的中学生,告诉我画画的过程,恰恰是一个理想化的客体逐渐整合进入自我现实的过程,当我们能适度地运用理想化客体的力量,逐步地一点一点地经由比较、改进、提升、肯定、鼓励等,孩子由此体验到的成就感,就会逐渐内化成为孩子的自信心和发展更好自体的动力。

上一条:泰安心理咨询师浅谈老年人溺爱孩子
下一条: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地址:泰安市长城路与东岳大街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北臻品传承酒店3楼555室